進入秋季,雨水漸少,齊魯大地再迎水利建設黃金季。從河道兩岸到廣袤田野,通水系、建水庫、治河道、固堤防……“綱”“目”“結”并舉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正加緊推進。
山東作為全國首批省級水網先導區,擔當作為、奮力攻堅,緊緊圍繞構建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省級水網,全面加快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努力探索國家水網建設的“齊魯樣板”。
近日,走進煙臺的老嵐水庫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安裝溢洪道閘門。經過超30個月的晝夜奮戰,水庫重力壩、黏土心墻壩主體順利完工,預計12月底前具備蓄水條件。“作為煙臺近60年興建的唯一大型水庫,工程建成后年均可新增供水4500余萬立方米,極大提升下游河道防洪標準,實現以豐補枯,改善煙臺市生態環境。”煙臺市水利局局長張祖玲說。
著力優化水資源配置,一批像老嵐水庫這樣的戰略性水源工程正加快建設。青島官路、臨沂雙堠兩座大型水庫一年內審批立項、開工,濟南太平水庫今年年底前也將全面開工,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東調、威海長會口水庫、臨沂黃山水利樞紐、漳衛新河達標治理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進……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水網建設,成立加快建設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工作組,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統籌推進全省現代水網建設。2023年5月26日,省委書記、省長在全省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工作會上發出了“治水興水、加快推進水網先導區建設”的動員令。6月4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全面提升現代水網綜合效益的意見》,實施“水網+”行動,在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協同治理的同時,更加注重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6月20日,全省舉辦現代水網先導區項目推進會,大力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
2023年是山東建設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的起步之年。根據山東省印發的《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方案(2023—2025年)》,山東現代水網建設主動對接融入國家水網構建,以“綱舉”打通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配水通道,以“目張”暢通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以“結強”做大控制性調蓄工程,加快構建形成“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的省級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2023年,山東計劃投資600億元以上謀劃實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數字水利四大類項目470余項。記者從山東省水利廳了解到,截至9月15日,全省實際完成投資535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89.2%,較去年同期增加135.36億元,同比增長33.87%。
山東注重制度創新,健全水網工程運管體制,探索推動骨干調水工程、重大樞紐工程等實現省級統一管理、流域統一調度,提升系統管水的綜合能力水平。同時,加強重點任務資金保障,持續深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強化“兩手發力”。截至9月15日,全省累計落實資金502.46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完成97.28億元。其中利用銀行貸款74.54億元,同比增長285.58%;吸引社會資本143.89億元,同比增長175.04%。
山東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前3年完成7047萬畝改革面積,改革區基本建立起農業初始水權分配、農業水價形成、用水補貼獎勵和工程運行管護等機制,促進了農業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的長效運行。作為數字孿生水網建設的先行先試示范區,山東還編制了試點方案,正在構建全省數字孿生水網框架。
構建現代水網,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構建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大水利’工作格局,形成推進水網先導區建設的強大合力。”山東省水利廳二級巡視員賈乃波介紹,一方面,主動融入國家“江河戰略”,加強國家骨干網和省級水網銜接;另一方面,統籌省市縣水網協同融合,打通防洪排澇和水資源調度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8月,山東省水利廳印發《山東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工作指導意見》,確定濟南、青島、煙臺、濟寧、臨沂、德州、聊城7個設區市為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眼下,各示范市正全力建設各具特色的市級水網樣板。
走進德州市域連通西線引調水項目建設現場,位于馬頰河辛橋大橋至李家橋節制閘段河道已完成擴挖清淤作業。“工程建成后可實現提閘為河、落閘為庫,既提高了水資源保障率,也提升了防洪排澇能力。”德州市水利局發展規劃科干部張艦說。
德州河網密布,但受攔蓄工程不足等影響,每年有6億立方米雨洪水白白流走。“為改變有水留不住的現狀,德州在省級水網大動脈基礎上,完成馬頰河、徒駭河及漳衛河達標治理,15條中小河流治理,4處大中型灌區改造,6座新建水庫,200公里水庫供水主管道等水系連通主體項目。”德州市水利局局長李守學說。
在水資源供需矛盾更為緊張的膠東半島地區,煙臺市三年內規劃完成120余項重點工程,完成投資230億元,初步建成現代水網新格局。同時,煙臺著力構建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高層級產業體系。
“目前,全省16個設區市的現代水網規劃均已印發實施,136個縣有103個縣級現代水網規劃已由縣級政府印發實施。”山東省水利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劉建基說。在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基礎上,山東還將組織縣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創建。
2023年7月1日,斷航26年的小清河迎來首次全線空載試航。復航后的小清河,沿線規劃4個港口11個作業區164個泊位,串起濟南、濱州、淄博、東營、濰坊5個工業大市,運能相當于再造一條膠濟線。這不僅是小清河航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也是山東實施“水網+”行動的生動寫照。
何為“水網+”?作為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山東把先導區建設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通盤考慮,圍繞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改善水民生,努力塑造水利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聚力“水網+防洪安全”,以更高標準筑牢安全屏障,全面優化防洪減災工程布局,構建完善現代化防洪工程體系,山東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大洪水能力。2020年以來,全省大中型水庫、骨干河道、重要湖泊連續3年無一出險,實現“水大災小”。
——聚力“水網+生態環保”,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讓河湖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3.7%,保護修復濕地面積100多萬畝,水土保持率達85.3%,累計壓減地下水7.3億立方米。
——聚力“水網+民生改善”,著力推動現代水網建設與鄉村振興相融合,讓水網建設成果更好惠及民生。目前,山東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規?;┧史謩e達到97.2%、82%,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至0.648,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2%,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45.8%。
——聚力“水網+業態融合”,圍繞更好發揮現代水網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在高標準強化水旱災害防御等傳統水利功能基礎上,積極推動河湖生態價值轉化,促進內河航運、文化旅游、抽水蓄能等綠色產業發展,帶動沿線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黃紅光表示,山東水利系統將把推進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作為水利工作的重要抓手,細化落實方案,實化推進措施,利用3年時間投資2000億元,實施現代水網重點項目880多項,構建形成互聯互通、節約集約、綠色智能、產業融合、治理高效的水利先導區,為國家水網建設貢獻山東力量。